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市地震局> 部门文件
索引号: 123417004862874262/202201-00044 组配分类: 部门文件
发布机构: 市地震局 主题分类: 其他
名称: 关于印发宣城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1-11
索引号: 123417004862874262/202201-00044
组配分类: 部门文件
发布机构: 市地震局
主题分类: 其他
名称: 关于印发宣城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1-11
关于印发宣城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1-11 14:37 来源:市地震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宣城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宣城市地震局            宣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122

    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内容,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安徽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主要成效

    “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省地震局精心指导下,宣城市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响应、科普宣传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成效明显。

    防震减灾保障工作更加有力。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县市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严格落实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优化成员单位构成凝聚各方合力,形成政府主导、协调规范、运行高效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依据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厘清“防”“救”阶段职责边界。拓宽渠道积极引进培养防震减灾专业人才优化内设机构和人员结构加大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资金投入建成集监测、应急、科普、办公等为一体共计1500平方米防震减灾综合业务楼。

    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日趋完善建成市地震监测中心,全面实现地震监测台站“一县一台”,配置测震、形变、电磁、地下流体等地震监测设备11套,流动测震设备1套,辖区内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建设8个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站点和1个安徽省地球物理场观测GNSS站点。组建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台网,汇集“一县一台”,江苏浙江省内周边共15个台站监测数据。

    地震灾害防御工作持续推进。启动总投入890万元的“宣城市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及危险性评价项目”。将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查核定纳入宣城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安徽政务服务网、安徽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强农村建筑工匠抗震设防技能培训与技术指导服务,发放《农村建房抗震知识挂图》《农村民居抗震指南》等宣传资料,有效提升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水平。

    地震应急响应能力有效提升。定期修订《宣城市地震局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工作预案》。与应急部门建立防震减灾、抗震救灾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与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建立协同救援合作机制。投入50余万元,建设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配套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定期维护更新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与中国地震局、省地震局保持即时通联每年举办地震应急响应演练和第一响应人培训。创建1处Ⅰ类、6处Ⅱ类、36处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高效稳妥应对2017年4月12日浙江临安4.2级、2018年7月2日江西浮梁3.6级2020年5月23日泾县1.96月6日广德1.7级等地震。

      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成效显著投入600余万元,建成9个防震减灾主题科普馆,全面实现“一县一馆”。市县组织科普讲座200余场、“七进”宣传300余次、网络有奖竞答30余次,组织参观防震减灾科普馆6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余万份通过“宣城市人民政府发布”“宣城市地震局”等微信公众号发布防震减灾信息400余期成功创建1国家级、31省级、40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4个国家级、6个省级、20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2国家级、9省级、18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二)“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的关键时期。全面把握“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形势,绘制好宣城市“十四五”防震减灾发展蓝图,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对防震减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是指导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党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深入人心,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关注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地震安全保障需求也不断增强,防震减灾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社会财富不断增长、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分布高度集中,各类地震灾害风险交织关联,各种隐患威胁相互叠加,防震减灾工作面临新的巨大挑战。

    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宣城建设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国家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安徽省大力推动“一圈五区”建设,支持宣城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特别是深化苏皖合作示范区和推动“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给宣城带来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做好应对地震灾害风险挑战的准备,有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宣城市地处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境内有宣城—泾县断裂、宁国—绩溪断裂、周王断裂等,周边有茅山东侧断裂和多个潜在震源区,地震地质构造复杂,境内及周边具备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1970年以来,宣城市及邻区多次发生中强或有感地震,如1974年4月22日江苏溧阳5.5级地震、11月19日旌德3.0级地震,1979年3月7日广德3.3级地震、7月9日江苏溧阳6.0级地震,2013年11月20日广德3.0级地震,2017年4月12日浙江临安4.2级地震,均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一系列的地震活动表明我市仍然存在遭受地震灾害的风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运行系统日益复杂,灾害链条不断拉伸,地震灾害防治工作难度加大未来面临的问题和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地震监测站网密度不够,地震灾害风险底数不清,地震应急响应能力仍需提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全面推进新时代宣城市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为打造新高地、争当排头兵,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宣城赋能增彩。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夯实基层防震减灾基础,提升地震安全服务保障能力,努力提供优质高效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以服务需求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2.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树立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治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风险演变规律,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坚持关口前移主动防御,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治能力,最大限度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3.坚持改革创新数字赋能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运用,不断激发事业发展的活力,推动防震减灾治理能力现代化。

    4.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发展。把防震减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长三角区域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着力在融入长三角防震减灾一体化发展和建设美好宣城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灾害应急响应、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地震数字化智能化支撑更加有力,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事业基础更加稳固,为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提供更加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十四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  标

2020年

(含预估值)

2025年目标

属性

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地震速报时效

8分钟

震后3分钟实现地震参数自动速报

预期性

地震烈度速报时效

震后15分钟完成地震烈度速报

预期性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

灾害性地震发生后30秒内提供地震预警信息

预期性

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宣城市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完成

100%

约束性

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覆盖率

100%

预期性

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覆盖率

100%

约束性

编制全市1:25万地震构造图、地震危险性图、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等

完成并定期更新

预期性

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地震应急响应预案修订完成率

市县地震工作机构

约束性

震后趋势快速判定时效

60分钟

30分钟

预期性

建设基于5G的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和地震现场通讯系统

完成并定期更新

预期性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学校创建

基地18个,学校40所

创建市级以上教育基地7个、示范学校21所

预期性

行业满意度

不低于85分

预期性

公民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素养的比例

<15%

18%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1.夯实地震监测基础。

完善地震监测管理制度体系优化全地震监测站点布局完成市县地震监测标准化建设升级改造市地震台网中心,新增地震监测设备,提高非天然地震监测能力,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实现地震监测手段多学科、全方位,形成现代化综合地震监测体系。

    2.强化地震预报预警

    加强“三网一员”宏观观测体系信息化建设,强化地震长临和震后趋势预测业务,实现观测数据异常自动识别、指标判定与预测结果自动产出。建成地震预警台站和预警发布系统,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

    (二)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1.推进“地下搞清楚”。

    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编制全市1:25万地震构造图、地震危险性图、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等。实施宣城市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及危险性评价项目,扎实做好项目成果应用。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新建开发园区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

    2.推进“地上搞结实”。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抗震设防全过程监管,推动政府、行业部门、社会共同落实地震安全责任。依法提高学校、医院抗震设防标准,确保一般工程达到本地区抗震设防标准扎实开展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持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开展典型建筑设施地震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

    (三)全面提升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1.地震应急信息服务能力

    升级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完善地震系统应急响应工作机制推进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5G建设,构建与中国地震局、省地震局和市应急部门相适应的地震领域应急服务体系,提升地震应急信息化水平。

    2.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

规范地震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地震应急现场工作能力建设,配备专业应急装备加快无人机、遥感影像等在信息快速获取方面的应用,推进地震现场工作队伍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强长三角区域联动协作,定期开展应急响应演练,强化地震应急响应工作基础。

    (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1.健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

    依托全国、全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江淮”“智慧宣城”等建设,健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强化面向政府的地震应急保障决策服务,提供震前防御、震时响应和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的决策信息。建设综合性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地震速报、预警信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公共服务。

    2.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普素质

    做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和重大地震事件纪念日等重点时段科普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加强防震减灾数字科普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创作科普宣传资料、整合应急科普服务产品、开发科普文创产品、建设科普宣传管理平台。强化市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志愿者队伍建设,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普整体素质。

    3.争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工程。

联合应急、教体、民政、科协等部门,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协助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争创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工程,提高全市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公众参与度,提升城镇综合防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

    四、重点工程项目

    (一)宣城市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1.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

建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基准站2个、基本站1个、一般站5个,建成宣城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

2.地震监测站网标准化建设

完成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旌德等地震监测站标准化改造建设。建成GNSS流动观测站点等,升级定点和流动地震监测网。

3.市地震台网中心升级建设。

围绕地震监测站网数据的汇集、传输、处理、分析和服务等全流程业务链,升级台网中心软硬件建设,初步构建感知系统、信息资源、核心应用和智慧服务的业务体系。

4.地震监测手段多样化建设。

市县地震监测站新增(改造)地下流体测震电磁形变固定地震观测设备。

5.地震宏观观测信息平台建设

建设地震宏观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利用APP软件对宏观观测信息的自动接收、汇集、分析与初步判定。

 

    (二)宣城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1.地震灾害风险普查

实施宣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编制全市1:25万地震构造图、地震危险性图,1:25万地震作用下因房屋破坏导致直接经济损失风险评估图及风险区划图地震作用下因房屋破坏导致死亡人口风险评估图及风险区划图1:100万房屋设施加固分级区划图等。

2.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

完成宣城市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项目,建立活动断层探测基础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扎实做好项目成果应用

3.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

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新建开发园区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

 

    (三)宣城市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工程

1.地震应急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抗震设防数据库、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升级地震应急响应系统,加快地震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5G建设,强化地震应急信息化支撑。

2.地震现场工作队伍能力建设。

增配现场视频通讯设备、流动地震观测设备、野外生存应急装备等定期开展应急响应培训和演练,提升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

 

    (四)宣城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提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向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速报、烈度速报等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建设便捷智能的综合性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

2.防震减灾数字科普建设。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共同研发推广科普精品,创作一批科普宣传课件、科普宣传视频和科普宣传海报,整合一批应急科普服务产品,建设一个科普宣传管理平台。

3.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建设。

创建1个国家级、7个省级、21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7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指导社区、学校、乡镇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展项,把科普服务延伸到基层。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依法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职能部门防震减灾职责意识,推进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

    (二)保障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和增长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将防震减灾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技术研发、科普宣传、公共服务和示范创建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价。

    (三)强化人才培养。建设与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强化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以能力和实绩为导向,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防震减灾干部队伍。

    (四)建立评估制度。鼓励更多政策评估资源的加入,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和中期评估,重点对规划目标指标、主要任务、重工程项目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推动和完善与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相结合的规划评估体系,加强评估结果的应用,促进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